建筑企业:你的未来在哪里?

“有哪一个时代,承受了无尽的指控,却依然坚实的支撑着她的后世子孙们?”

—孙皓晖《大秦帝国》结束语。

前言:笔者作为半个建筑业从业者,与建筑企业打交道逾十年,深深的感受到行业恶劣的生存环境及人们对建筑业的误解,一如说到秦朝想到的就是暴政和杀戮,殊不知他们缔造的国家治理机制及组织架构沿用两千多年……

建筑业是中国少有的处于世界前列的行业,不管是规模及盈利能力,还是“高精尖难特”等工程的建造能力都不啻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却一直被误解为无技术含量的低端行业。

建筑业解决了5400万人就业,创造7.1万亿的增加值,是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却每次成为“产业升级”、“环境治理”的牺牲品。

建筑业重塑神州、再造华夏,让多少天堑变通途,却一直不受政策待见,对其支持力度跟那些“炒概念、伪创新”行业相差十万八千里……

过去的几十年建筑业一直在冷眼中前行,产值从2000年的1万亿增长到2019年24.8万亿,每年房屋新开工面积近50亿平,三年用掉的水泥量超过美国一百年的用量……,然而树毕竟长不到天上去,10万多家施工企业走向何方、行业巨大的产能如何疏导?行业从业者们忧心忡忡。

问:未来在哪?

“项目在哪?业务在哪?未来在哪?”这些年,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们在无数的不眠夜里反复的问着自己这几个问题,焦虑弥漫着整个行业。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难处。几万人要发工资奖金,后面几万个家庭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必须进入多个行业和区域,并保持足够的业务体量,越是大型的机构,转型的惰性和因循守旧的惯性就越强。“要一大桶水,就必须找大池子取,同时还得不断的寻找新的水源”。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投资变化,另一方面又要不断的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极

小企业有小企业的难处。人工及融资成本高,大项目和政府工程无法承接,小开发商项目在减少但风险却在加大。由于体量小底子薄,企业在管理提升、人才招聘及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就跟不上,差距越拉越大。“在行业增速快大企业吃肉的时期,这个差距是吃肉和喝汤的差距,但在行业增速下滑大企业都抢汤喝的时期,这个差距就是生与死的差距了”。

树长不到天上去。这些年行业、企业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之上,但树毕竟长不到天上去,现在国家经济在转型,投资依赖症在逐渐的削弱。因此,行业从业者们大都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业产值总量会维持在高位,但增速一定会下来(抛开通胀及原材料涨价因素),这就导致企业发展的基础(依靠投资快速增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总蛋糕一定情况下的份额竞争)。

行业在分化。一些企业所从事的主营业务这些年逐年下降,有些可能是周期性的,但有些可能是再也回不到高点了。比如水电、水工、火电、煤炭、冶金等。企业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惯性,沉淀的资源和文化,这些企业都在努力的转型,但何其艰难。就如一个中年职场人士跳槽换个行业,就意味着从头开始,更何况是一个几千人的企业,数十万人的专业?

缺乏新的增长极,产能无处释放。不管建筑业从业者承不承认,建筑业就是个被动行业,受其他行业的发展和投资的直接影响,并不能自发式增长。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一批细分领域市场呈现上升趋势。比如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家装市场、海绵城市、建筑工业化等。但这些领域的需求也是在逐渐释放的,难以一下子容纳中国建筑业这么庞大的产能,另一方面新的业务对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同样是个巨大的挑战。

答:路在脚下!

针对建筑企业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除了迷茫抱怨、怨天尤人,更应该深入的去思考,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和能力寻找出路,毕竟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建筑业,企业广大员工的就业和养家还需要建筑业。笔者总结了不同类型企业关于未来出路的思考,归纳为三个方面,供从业者参考。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来自某个建筑业强省的信息表明,该省有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建企处于经营困难或者半歇业状态:银行借贷困难;与新型的业务无缘,PPP模式没有办法参与;技术、品牌、团队不支持其在市场竞争中拿到高大精尖特的项目;海外走出去没有人脉和机会……。正如所言,近年来中小建企的日子很艰难,但也并非全部(往往是那些依赖资质搞联营挂靠,没有核心能力、产品及服务的三无企业)。相反一些聚焦细分领域、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中小企业在自己的领域活得越来越滋润。

建筑业市场集中度低使得中小企业有了广阔生存的空间,每个细分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客户的需求存在多样性,区域扩张有资源限制,因此中小建企可以聚焦产品和区域或特色服务,有“只取一瓢饮”的心态,做小而美的隐形冠军。

中小建企可寻找的生存领域多,2008年,日本修庙的金刚组在国内被引起广泛关注,原因是其1400多年的历史,细分得不能再细的庙宇建设都能让企业生存这么长时间,建筑业能找到的这样的生存领域可以说数不胜数。比如业内就有聚焦于医院洁净室、电子信息机房等领域的工程企企业,效益高、竞争力强。

美国在完成城镇化数十年以后依然有70万家建筑企业,其中99%是中小企业,可见中小建筑企业利用自己灵活、管理链条短、反应快、成本低等优势,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细分市场,路还是有的,任何时候,成功的彼岸不会拒绝那些有能力、满足客户需要的中小建筑企业。

国运昌隆,乐观者拥有未来。从数据来看,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有三分之一是通过建筑业转化的,因此大型建筑企业集团都会密切的盯着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重点投资的区域及重点投资领域,自身的业务领域和区域都会随着投资态势而变化。

建筑业方兴未艾,还是朝阳行业。建筑业内很多的企业家一直认为建筑业是朝阳行业,是长期景气行业。中国的城镇化只有58%,离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去甚远,再加上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巨大,更多的人口未来会聚集到城市生活,因此对应的建筑业市场空间巨大。作为建筑企业在相当长时间里只要心无旁骛的做好工程项目,根本不要担心市场和业务。

国运昌隆,强大的中国把建筑业推向世界。中国的经济总量及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国家的强大也把建筑业推向了世界,一方面作为大国担当,为其他国家提供建设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建筑业巨大的产能找到了出口。大中型建企必须把国际化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甚至将国际业务作为业务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顺趋势舍风口,乐观者拥有未来。在投资界有句名言“乐观者拥有未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看到过于保守和稳健的竞争策略大概率弱于积极进攻型策略;那些试图抓住每个风口的企业最后总是摔得最重(是个热点就想碰,机会性的多元化等等),倒是那些不走捷径、不去想占便宜,顺应趋势乐观前行的企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

有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业务和市场。在一个行业做久了,思维就容易固化。做房建的总担心没有房子可建、做路桥的总担心路桥已修完、做铁路的总希望这国家的铁路网投资再多一点……,就短期来说企业聚焦自己的业务,关注行业的投资变化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说,这个担心似乎有点多余。任何一个大行业的衰败不会没有征兆的瞬间爆发,它会给那些嗅觉灵敏的企业足够的转型时间。在调研中,有位上市建企的董事长的一番话给了笔者极大的震撼:“我们建筑企业首先是一个企业,什么是企业?简单来说企业就是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路桥修完了我可以修房子,房子建完了我可以做装修甚至可以做服务,不要担心没市场,有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业务和市场,你唯一要担心的是自己的企业有没有这种市场嗅觉和有效转型的能力”。

灵敏的市场嗅觉。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行业大变化之前一定会显现端倪。建筑企业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变化情况,在公司总部管理层侧重研究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变化及商业模式的演变,向前走一步关注投资建设方的变化,比如做水电火电、冶金工程等业务的,其实在业务大幅萎缩之前就可以有大致预判的。基层及一线管理人员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感受更直观,管理者们根据一线的信息见微知著,围绕市场和客户适时的调整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

充满活力的组织和强执行力。任正非说企业的方向只要保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研究表明在各个时期最先死掉的总是那些组织僵化、应变迟缓的企业,而充满活力的组织总能给企业赋予新的生机,实现从夕阳产业向朝阳产业的转型。笔者在江苏一家做洁净空间工程的企业座谈,员工非常年轻且思维活跃,他们清晰的给自己定位为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是基于自己的技术研发和资源整合能力,根本就不在意目前所做的领域市场是否萎缩。“我们基于组织既有的核心能力(对洁净空间工程的技术及理解)和快速学习能力,完全可以实现在食品饮料、医疗制药,甚至高端电子工程业务之间的快速切换”。

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文化。IBM被称为科技界的常青树,从卖打孔机开始成为现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逃过历次经济危机,并且在历次技术革命中成功转型的公司之一,就得益于他异常强大的创新能力。建筑企业要成功跨越周期成就百年老店,持续的业务创新、模式创新及技术创新是命门。浙江某建企为强化持续创新的能力,每年从净利润中拿出0.5-1%注入创新基金池,围绕公司的转型方向鼓励创新、容许试错。

结束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摘引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来讲做事、做学问、做人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建筑业走过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黄金时代,企业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企业家们各有各的招数,但那些优秀的受人尊敬的企业终归是从做好产品和服务(立)开始,到扎根行业抵住各种风口的诱惑(守),最终成为为人类谋福祉的百年老店(得)。

正道从来沧桑,捷径终归成空。坚定看好那些重视产品和服务质量、有担当并持续创新的建筑企业成为行业典范、国家脊梁。




关 联 阅 读
建筑企业应丰富专业化的时代内涵
建筑企业应丰富专业化的时代内涵

传统的专业化往往是“术业有专攻”的“点状”状态,而进入新时代的专业化则是开放、融合、迭代、智能和生态的系统,国家大力推行新型“五化”,即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和社会化》

建筑企业适应性组织建设
建筑企业适应性组织建设
陈南军

本文为陈南军先生在“预见2020暨攀成德建筑业年度论坛”上演讲的速记稿,文字略有删节,经其本人确认。

跨界打劫中寻找的幸福
跨界打劫中寻找的幸福

智慧业务的发展中,阿里、腾讯们和勘察设计单位就像两个想谈恋爱的年轻人,一是(在这一领域)都很年轻,二是都有(想进一步发展的)冲动,双方怎样才能幸福美满呢?